山东的地道中药材

发表于 2018-03-19 中医科

34846人已读

                                              山东的地道中药材

   

【海麻黄】 产于无棣县海滨沙滩旺子岛与沙头铺,因名海麻黄。

海麻黄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品。该品淡绿色,干燥、茎粗、内心充实,味苦、涩,含麻黄碱多于其他麻黄,其色、味、药效均优于他地所产。

海麻黄茎枝及根皆入药。立秋至霜降时,刨挖全草,除净泥土,将茎枝与根分开,分别放于干燥通风处阴干。茎以干净条粗、外色淡绿、内色淡黄,折断后中心髓部有朱砂点的为好。麻黄主治外感风寒,怕冷,发热、无汗、咳嗽、气喘、水肿等症;麻黄根有止汗作用,治自汗盗汗。

海麻黄属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喜生长于多沙地带,对气候土壤要求不高,砂质土壤、砂土、壤土均可生长,能耐严寒和干旱,在无棣海滨能安全越冬。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两种。

无棣海麻黄年产量一般在5000公斤左右。

【车前子】 车前科植物车前的种子,能利尿、止泻、镇咳、祛痰,并有明目作用。全省各地皆产,以梁山、菏泽、广饶、博兴、文登、即墨、乳山、桓台、寿光、鄄城等地产量较多。

车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生于路旁及田边。省内有大粒和小粒两种车前子,均可使用。带花全草干燥后入药名车前草,功效同车前子。

每年8~9月,车前茎叶微黄时,割穗晒干,去壳皮,取净子入药。

【徐长卿】 又名透骨草,萝藦科多年生草本。带根全草入药。性温、味辛。有行气止痛,祛风湿之功能。花期6~7月,果期9~10月。花期生长旺盛时采集,种子成熟后停采。此药系全省保护资源。 牟平全县均有分布, 生长在山坡草地。蕴藏量可达1万公斤。年收购量3000公斤左右,当地年用 300公斤,主要外调。

【黄芩】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性寒味苦。具有除湿热(善除肺热)、泻实火、安胎之效,并有抗菌作用。是常用中药材。

黄芩为山东省大宗地道药材。有野生的,也有栽培的。野生黄芩多分布于烟台、青岛、临沂等地,以青岛和文登所产最为著名,有“条芩”、“文芩”之称。人工栽培以胶南等县为主要产地。1980年青岛市药材站在胶南进行黄芩野生变家种栽培技术研究试点,获得成功。1987年胶南家种黄芩经省、市有关专家鉴定, 品种品质皆优, 且产量高, 商品性状好, 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甙”含量高达 12.52%,大大超出了《药典》(1985年版)规定的4%的标准。

黄芩喜温和气候,耐寒冷,抗干旱。适宜于山坡、地堰向阳干燥处生长,种植后1~2年即可收获。一般在“霜降”前后选晴天刨出全根,去其茎叶及泥土,晾晒或烘干即可。这个过程须防水湿雨淋,因遇水后黄芩中的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会被酶解,黄芩颜色即由黄变绿而失去药效。

【茵陈】 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幼苗。性味苦辛微寒,入脾、胃、肝、胆,能清湿热、退黄疸。实验证明有利胆、抗病毒等疗效。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

惠民县是山东省茵陈的重要产地之一,境内的村边、路旁、河滩等地多有茵陈生长,年收购量一般在1000公斤以上,最高年份为1876公斤(1978年)。因惠民的茵陈柔软,有香气,呈灰白色,被称为地道药材。

茵陈的采集一般在农历二三月,幼苗长到3~8厘米时进行。以后的茵陈株高叶大,一般不再入药。因此,惠民当地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之说。采集的茵陈幼苗经洗净晒干剪碎即可入药。

【平邑金银花】 金银花,因其在数九寒天茎不枯萎、叶不凋零而又名忍冬花。金银花很早就成为我国人民清凉解毒的良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它能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金银花是中医处方中常用的主药。大家熟知的“银翘解毒丸”就是以金银花、连翘为主药制成。如果有人误吃了毒蘑菇,嚼服适量的金银花嫩茎叶,即可解毒。

金银花是一种多年生藤本灌木,李时珍对它有一段详细的描述:“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气甚芬芳。”金银花是山东大宗地道药材。平邑素有“银花县”之称。费县、苍山、日照、蒙阴、邹县等地均有栽培。平邑县栽培金银花已有近200年历史,所产金银花,花蕾肥大,色泽纯正,味道清香。主要成分绿原酸、肌醇、皂甙、挥发油等含量较高。绿原酸含量达5.78%,是四川天全种群含量的50倍,为全国之冠;所含皂甙为其他地方金银花所没有;挥发油含量为1.8‰,而他地同类产品的含量仅为0.2~0.4‰。

平邑金银花主要栽培品种有大毛花、鸡爪花,其次是大麻叶、鹅翎筒等,这些品种抗病力强,适应性广,山坡岭地、沟边地堰均可栽培。金银花既可用种子繁殖,也可压条育苗移栽,适合于大面积推广。目前全县计有成龄银花4500万墩。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曾达150万公斤。

【地黄】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或新鲜块根。新鲜者称“鲜生地”,能滋阴、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热性病,发高热、咽喉红肿、吐血、咳血、鼻衄等。干地黄称“生地”,性寒味甘,养阴、清热、补血、凉血、止血,适用于阴虚、贫血、津液缺乏、口渴、低热、吐血、尿血及子宫出血等症。经加工蒸制后的地黄称“熟地”,性微温,味甘微苦,能补血滋阴,适用于贫血、心悸、头晕、月经过多、阴虚、遗精、潮热、盗汗等症。

地黄喜温和气候,要求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喜欢深厚疏松的沙质土壤,耐寒。菏泽地区一带多有种植,始于何时史无确载,但清代顺治年间的《定陶县志》已载有地黄的栽培了。建国后,定陶一带引进河南省温县“怀庆地黄”良种,进行大面积栽培。1966年发展到5420亩,总产42.6万公斤。1977年4月,商业部医药局在定陶县主持召开了9省1市生地生产座谈会。后因价格等原因,种植逐渐减少。1987年定陶县仅有几家专业户保持种苗种植。

【泰山紫草】 泰山四大名药之一。因花及根皆紫色,能染紫,故名紫草。它的活血、凉血、清热解毒、利尿、滑肠等功能,优于其他各地同类产品。中医常用以治疗血热毒盛、疹出不畅、黄疸、丹毒、大便湿闭等症。当地民间很早用于防治小儿麻疹。近年,浸制软膏外用,治疗火伤、冻伤、湿疹、水泡等症有效。泰山周围村民习用其泡酒(以紫草根12~15克泡酒1斤),饮之能舒筋活血,强壮身体。该品坚实质优,泡入酒内,酒即刻变成红紫色。外地紫草每斤一大捆,而泰山紫草每斤只一束。

【蔓荆子】 常用中草药。具有散风清热、镇静、镇痛之效。治头风、偏头痛等症。蔓荆子野生于海滨、沙滩及湖畔,主产于威海、聊城等地和汶河两岸。蔓荆子也可人工栽培。1898~1930年英国租借威海卫期间,在威海刘家台河两岸栽植过蔓荆子。建国以后,烟台药材站曾拨款1.1万元,由威海市药材公司先后在双岛、 涝台、 峰西、 崮山等海滩, 采取扦插和压条法栽植200余亩,最高年产 21885公斤。以后栽植逐渐减少。

蔓荆子为落叶灌木,果实入药。9~10月间果实成熟摘下晒干,去掉碎叶及泥沙等杂质即成。1987 年全省收购2.2万公斤,1978年收购量曾达9万公斤。常年调出省外的占2/3。

【翻白草】 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叶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白色绵毛,翻过叶背为白色而得名。牟平翻白草为“委陵菜”干燥全草,别名老鸹爪。翻白草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之功效。

翻白草全草入药。每年三四月份草叶背面呈白色时是采收的最佳季节,过时叶背成绿色,不可入药。牟平县山、丘地均有分布,蕴藏量可达15万公斤。系常用药,需求量不大,县内年用量100公斤左右。年收购5000公斤,多供出口。

【楚桑皮】 楚桑皮即桑白皮,因产于曹县的楚天集一带而得名。

桑白皮,其性寒、味甘,具有泻肺火、除水气的功能;主治肺热喘咳,水肿腹胀等症。曹县楚桑皮的特点是,颜色白,外有红色薄边,粉质多,药效高,深受中医界欢迎。春季桑树尚未发芽时,刨出桑根,去土,趁鲜刮去外层黄棕色粗皮,用木棒砸软,将皮剥下晒干后即可入药。

曹县楚桑皮已有600余年的生产制作历史,明代即被医家公认为优质地道药材,销往国内各地。清代以来产量逐渐减少。建国后,植桑虽有所发展,但面积仍不算大。楚桑皮年收购量平均约300余公斤,最高年份达1000余公斤。

【桔梗】 有宣肺、散寒、消痰、排脓之效。能促进支气管粘膜分泌,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

桔梗是山东省主要大宗药材。历史上多采收野生桔梗供药用。1976年开始改野生为家种,目前家野兼有。野生的全省各山区均产,多生于山坡草丛中;主产于青岛、烟台、潍坊、泰安、临沂等地。家种的以济宁和临沂较为集中。所产桔梗除供本省药用外,大量销往外省。

桔梗根入药。3~6月或9~10月间采挖,刨出全根,除去残茎,洗净,刮去外皮,晒干。晒时须摊铺均匀,常翻动,以促其快干而保持色泽洁白。如遇阴雨,暂勿加工去皮,因如不能及时晒干,桔梗表面易生黄色水锈或发霉变质。可暂将桔梗入水浸泡或用湿沙培起,以防桔梗外皮风干不易除去。

【栝楼】 常用中药。具有润肺、化痰、散结、滑肠之效。还用来治疗冠心病,中成药“解心痛片”的主药就是栝楼。

山东栝楼,以长清、肥城、宁阳为主产县。栝楼又有光皮栝楼(糖栝楼)和皱皮栝楼(仁栝楼)两种,前者皮薄易碎,糖少难干,不便保存和运输;后者是山东栝楼的优良品种,皮厚皱缩,个大,色泽好,糖分足,仁多饱满,药效高,便于储存运输,因而被列为最佳品种,畅销国内外。

栝楼果实、果皮、种子及根均入药。栝楼于秋分前后成熟,经过几次霜打,外皮变为橘红色,内部糖汁渐稠厚,此时即可采摘。采时连一段茎蔓,编成辫子悬挂于背阴通风处晾干。采收时遇破口的即剖开,取皮至阴凉处晾干,为栝楼皮;洗去瓤,取种子晒干,为栝楼仁。野生栝楼一般刨其根作天花粉药用,一般10~11月刨出根部,洗净泥土,刮去外面的栓皮,切段晒干即可入药。

栝楼产量近几年虽不断增加,但仍供不应求。

【高花粉】 高唐县盛产栝楼,其根(学名天花粉)是常用中药。因其药性独佳,他处不如,中医视为珍品,故称其根为高花粉。明朝中叶以来的高唐历代志书中,均有关于高花粉的记载。建国后高花粉标本曾长期在山东省博物馆展出、保存。

栝楼属葫芦科,多产于白土沙地中,其根直下生,入地七八尺左右,夏月掘者,有筋无粉,不能用,一般秋季将根刨出,以年久者为好。此根做粉,洁白如霜,故谓之天花粉。

高花粉有泻火、解渴、润燥、祛痰等功能。还可用于中期妊娠、死胎及过期流产孕妇的引产及对宫外孕、葡萄胎患者的治疗,对恶性葡萄胎、绒癌等也有一定疗效。外用可治皮肤湿疹。

高唐土壤以壤土为主,极宜栝楼生长,全县均有出产,马颊河东侧乡镇为主产地。野生栝楼多生于河堤,沟崖、路旁、田边及棉田中。据1985年高唐药材公司对中药资源普查,全县高花粉蕴藏量达 7.6万公斤。建国后年最高收购量为5391公斤。除供应县内、省内外,还远销北京、天津及东北各省,并向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出口。近年来,高唐县人民政府对高花粉采取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建立了高花粉生产基地和技术指导中心,高花粉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半夏】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球形块茎。半夏有毒,须加工炮制后才能内服。性温味辛,入药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多用于妊娠呕吐、咳嗽多痰等症。

半夏入药始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地文、水玉。《本草纲目》中有“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的记载。

半夏是青州市传统地道药材之一,以资源丰富,色白、质实、粉性足而闻名。建国后,青州市成功地进行了半夏野生变家种的试验,1981年全市种植半夏624亩,收获2720公斤,价值5万余元。据1985 年5月青州中药资源普查,境内野生和家种半夏蕴藏量1万公斤。

青州利用半夏入药治病历史久远。闻名全国的名牌成药“青州白丸子”的主药就是半夏。青州白丸可治风痰壅盛、口眼歪斜、手足瘫痪及小儿惊风,被医家广泛应用。清同治八年(1869),黄县人丁竹溪在青州城东关创办了《金城顺》中药店,大量收购当地半夏,除用以自制药品外,还销往全国各地。

建国后,随着医药科学的进步,青州市药材部门以自产半夏为配方,生产的中成药已有二陈丸、桔红丸、六郁丸、通宣理肺丸、藿香正气丸、半夏天麻丸、参苓白术散等十几种产品。

【猪牙皂】 为刺激性祛痰药。小量内服能祛痰,量大即能引起呕吐。一般用于痰涎蓄积、胶粘不易咯去、引起呼吸困难者。外用治痈疽、疥癣,并能刺激鼻粘膜,诱致喷嚏。猪牙皂是山东地道药材之一。主产于邹县,《名医别录》中有猪牙皂“生……鲁·邹县,如猪牙者良”的论述。

猪牙皂的特征是:干无枝刺,荚果小、弯如新月、似猪獠牙、圆肥肉厚,无或偶见种子。

邹县猪牙皂均为栽培,是以大皂荚幼树为砧木,猪牙皂枝条为接穗,经嫁接而得。结实后应除去大皂荚,以利小皂荚的生长。

【莱服子】 为一年生草本莱服(俗称萝卜)的干燥种子,卵圆形,富含油脂。气味辛甘平,无毒。有下气定喘、消食化痰之功用。《本草纲目》记载:“莱服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李时珍曾亲自服用过莱服子,称其利气之功,“果有殊绩”。

莱服子是常用中草药,各地均产。

【香附】 芳香健胃,舒气解郁药,并能镇痛,调经。为山东地道药材之一。历史上山东香附以品质优量大而享有盛名,且行销全国。习惯上一般将产在东明、菏泽等县的称“明香附”,产在泰安、汶水两岸的称“汶香附”,产在高密、安丘一带的称“淮香附”。

香附为多年生草本,常野生于草原、河边、洼地等处,根茎入药,其茎叶可用来编制蓑衣和草鞋。根茎一般在10~11月间收刨。以个大、色棕褐、质坚实、香气浓郁者为佳。

【丹参】 为强壮性妇科要药,能活血祛淤、调经止痛、安神宁心,兼有排脓及促进组织新生之效。医疗实践证明,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脉循环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栓形成等症。

丹参是山东大宗药材,野生于荒坡、路旁。以莱芜、栖霞、泰安、博山等地及沂蒙山区为最多。 1977年开始改野生为家种,以巨野、莒县种植较为集中。

丹参根入药。4~5月或9~10月间采根,采于秋季者质佳;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即可。

【益母草】 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干燥全草,性微寒味苦辛,功能祛淤生新,活血调经,并治乳痈、丹毒、恶疮等外症。益母草种子为“荒蔚子”,也供药用,能活血调经,凉肝明目。益母草是常用中药。为山东省大宗主要药材。

山东益母草原植物有两种,即大花益母草与益母草,两种植物形态相似,大花益母草花较大,下唇比上唇短而宽。两种均可药用。

益母草以6~7月采收的质量较佳。采收时,选晴天,割取地上部分,趁鲜切成3毫米左右,晒干即成。 益母草以茎不过老,色黄绿,附有花及叶、干净不霉烂者为佳;茎叶过老,色黄者次之。9~ 10月果实成熟时采收种子。

【桃仁】 蔷薇科,性平味苦甘,入肝经血分。主治淤血积滞引起的经闭、痛经、腹中包块、产后淤阻、跌打损伤等症。

肥城县植桃已有1100余年的历史,所产肥桃驰名国内外,其桃仁籽粒丰满,个头硕大,经理化测验,含有扁桃甙、苦杏仁甙、酶、脂肪和维生素B1</sub>等。年收购1000公斤,供省内外药用。

【土元】 俗名土鳖虫,味微咸,性寒,有小毒。入肝经。有破血逐淤,续筋接骨之功效。专破淤血,消肿块,通经闭,为妇科常用之药。

肥城县丘陵地带广阔,适于土元生长。主产地是老城、湖屯、石横、安临站等乡镇,所产土元个大均匀,肌肉丰润。蕴藏量为5000多公斤。

【金乡红花】 红花,又名杜红花。具有活血、祛淤、调经之功能。红花属菊科,为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夏季开花,头状花序顶生,全部为管状花,桔红色,故称红花。金乡红花,色红而鲜艳,质柔软,油性足,经临床应用证明,仅次于全国闻名的藏红花。

清乾隆年间金乡县已种植红花。近年来产量不断提高。1973~1983年平均年产量为3400公斤,1987 年产3500公斤。

【太子参】 又名孩儿参,属石竹科。呈纺锤形,性平,味甘微苦。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药学概论》一书中说:“太子参功同人参,而力稍逊”,是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

临沭县栽培太子参历史已久。传说300多年前,一农民食欲不振,心悸盗汗,四肢无力,偶尔在山野挖到太子参,尝之微苦,煮水饮之,第二天便觉精神振奋,食欲增加;连服数日,症状大减,身体逐步康复。于是,他将参根栽于园内,经多年的精心培植,遂成此良药。

太子参的繁殖分有性和无性两种。有性繁殖可用种子播种,无性繁殖使用块根。太子参喜欢疏松、肥沃的沙质土壤,栽种季节为9月至封冻前,来年6月收获。一亩生长良好的太子参可收干参150公斤左右。

临沭县建国后种植太子参,1961~1984年平均每年收购10万公斤,1970年收购104万公斤。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1984年以来种植渐少。

【鹿茸】 雄鹿尚未骨化之幼角。以顶端丰满、茸体圆而大、质嫩、毛细、皮色油润、横切面洁白、有细蜂窝状眼孔、外圈无骨质而体轻者为上。鹿茸性温,味甘、咸。《本草纲目》载,鹿茸“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牟平县昆嵛山林场饲养梅花鹿已有20余年历史,这里的成鹿膘肥体壮,鹿茸生长饱满,形状美观,质地良好。每年2~4月间,鹿角根部花盘脱落,长出圆形新角。此时,新角尚未硬化,内部富有血液,外部密生茸毛,触之柔软,是为鹿茸。清明节后45~60天左右即可收采。每年可收购50~60公斤,主要上调出口。

【泰山何首乌】 何首乌、四叶参、黄精、紫草,同称“泰山四大名药”。何首乌又为泰山400 多种中草药之冠。泰安民间传说中有“何翁返童”的故事,古代泰山脚下何家庄白发老翁何立德,一天在泰山后石坞采药,正值饥饿难耐之时,突然采得此药,当即食之充饥。不料自此以后,何翁发须由白变黑,渐渐返老还童,故谓此药“何首乌”,亦名“白首乌”。

该药多生于泰山和徂徕山的山坡石缝或土壤肥沃的湿润地带及树下。株高1~2米,缠绕展蔓,有乳白色汁。根块球形,外皮黄褐色,瓷实、沉重如石。茎纤细,绿色或紫色。单叶对生,叶片戟形或三角状心形,先端渐尖,有长柄。伞状花序呈黄绿色,5个瓣。5~6月为花期,8~9月为果期。

该品因生于泰山、徂徕山的特殊水土条件,其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强筋健骨、乌须黑发等药用功效,较他地同类产品为优。其性不寒不燥,为滋补良药。不少大药店唯以泰山何首乌为地道药材。

【莱阳北沙参】 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部,是优良的润肺、止咳、养胃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能受火克者宜之。”沙参有南北二种,《本草从新》说:“北沙参专补肺阴,清肺火,治久咳肺瘘。南沙参功效同北沙参,而力稍逊。”

山东沙参是北沙参,为山东省地道药材,主产地莱阳市。据莱阳市北沙参集中产地胡城村老农介绍,此地栽培沙参已有500余年历史。1935年出版的《莱阳县志》记载:“沙参向为邑出口货大宗,性宜松土,故产于五龙河沿岸者,品质优良……。年产约200万斤,值银七八角,回往烟台,转输江、浙、闽、广等处,称为‘莱参’,邻封所不及也。”根据烟台海关从1863年开始的统计,莱阳沙参行销全国并出口香港、东南亚地区。由此可见,山东沙参不论产量、质量,在全国均属上乘。北沙参性喜沙壤土,前茬地忌种花生、豆子。一年生参根,翌年“白露”“秋分”季节,参叶微黄时收获。两年参于第三年“入伏”前后收获。收刨出的沙参应除去地上茎及须根,洗净、扎成捆,入沸水煮2~3 分钟,至能撸下外皮为止,捞出后逐根撸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入药。以根条细长、色白、坚实、粉性足、无虫蛀者为佳。

【枸杞】 常用中药材。果实称枸杞子,含有糖、氨基酸、生物碱、甙类和胺类以及钙、磷、铁等多种成分,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能;根皮称地骨皮,有凉血退热,清肺止咳的作用。

枸杞属茄科,落叶灌木,果实长圆形,呈枣核状,熟时红色或桔红色,果实内多种子,为黄白色。枸杞的叶、实、茎、根均可入药。我国宋代即有描写枸杞的诗句:“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异物”。

枸杞主要采用种子繁育,春栽在春分前后,秋栽在封冻之前。枸杞果期长,春果在芒种到夏至采摘,伏果在大暑前后采摘,秋果在秋分至霜降间采摘。枸杞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盐碱、耐旱、耐寒、怕高温和积水地。可以充分利用盐碱地、荒弃地种植。

德州地区是山东省枸杞主要产区,所产枸杞以产量高、果实饱满、颜色纯正、籽粒少、含糖量高而闻名省内外。全区枸杞最高年产量为24.62万公斤(1976年)。

【灵芝】 名贵中药材。《本草纲目》载:灵芝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灵芝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并有升高动脉血压,降低血脂的作用。经临床验证,灵芝对慢性气管炎、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较好。还可用于白细胞减少、冠心病、高血压、血胆固醇过高、鼻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等。治疗肝炎与传统的“保肝”药物相对照,疗效较后者为优。

灵芝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水溶性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锗、甾醇类、生物碱类、香豆精甙等。其中“锗”的含量较人参高4~6倍,食之可加速体内新陈代谢,延缓细胞衰老。

灵芝多生于丘陵山地阔叶林下阴湿处、枯树基部。除野生者外,现亦进行人工繁殖。

山东野生灵芝当首推泰山灵芝。据当地民间传说,神农尝百草,在泰山上发现此药,故称“神草”。《宋史》记载,宋真宗景德三年,帝发京师至泰山,王钦若等献灵芝三万八千余本,曾轰动一时。

泰山灵芝外形似五彩蘑菇,“伞盖”呈不规则云朵形。大者径长10多公分,小者只1公分左右。夏季泰山气温较高,林间相对湿度大,再加上林木繁茂,阳光散射,因而造成了泰山灵芝迅速生长的条件。秋后可在柞岚朽木桩旁采到。

枣庄市薛城区真菌实验站于1983年试行人工栽植灵芝成功。1984年批量生产。薛城真菌实验站栽培的灵芝品种是“赤灵芝”,又叫“丹芝”。该灵芝以棉籽为主要原料作培养基,采用机械装瓶装袋,高压灭菌和巴斯德灭菌,进行工厂化栽培。1987年生产成品3016公斤,大部分外销。

【酸枣仁】 补肝安神的常用中药材。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的功能。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等症。

酸枣仁属山东省大宗药材,分布广泛,各山区、丘陵均有丰富的野生资源。以沂水、蒙阴、沂源、莱芜、新泰等县市产量最大。

秋季,酸枣外皮变红时,种仁已成熟,此时采摘,趁鲜去净皮肉,将枣核洗净晒干,药用时再将枣核外壳除去,取净仁,即为酸枣仁。以粒大整齐,饱满充实,有光泽,外皮紫红色,种仁黄白色,无硬壳者为佳。

【柏子仁】 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柏子仁原名柏实,最初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柏子仁有养心安神之效,用于血虚所致的虚烦不眠、惊悸怔忡、阴虚盗汗之症;又因柏子仁油多质润,故还可以润肠通便,适用于阴虚血少的肠燥便秘。

侧柏为多年生常绿乔木,有时呈灌木状,生长于湿润肥沃的山坡、丘陵、沟边。侧柏适应性很强,耐寒、耐旱、抗碱。现亦广泛栽培于路旁、公园,以绿化环境。每年秋季,将侧柏果实打落,搓去果壳,碾去种皮,晒干即为柏子仁。

柏子仁为山东大宗药材,以子粒饱满、色黄白、不泛油而著称。枣庄、泰安等地是山东柏子仁的主要产区,年收购量在5.5万公斤左右。销往省内外,还出口日本、香港等地。

【远志】 为远志科植物远志的干燥根。内服为有效的祛痰药,并能强心、益智、补精、壮阳。外科用于排脓。远志的地上全草(包括茎、叶、花果)名叫“小草”,也供药用,能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遗。远志为山东省主要大宗药材之一,量大质优,供应全国药用。

远志根皮及全草入药。4~5月间采挖,将根刨出,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至二三成干,皮稍皱缩时抽去木心,晒干。采根同时取其地上部分,晒干即为小草。

山东还出产西伯利亚远志和瓜子金远志。

【全蝎】 蝎子的全体,药用称全蝎。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癫痫、脾痛、淋巴结核、烧伤、急慢性扁桃体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症。

全蝎是山东名贵地道药材,以个大体肥,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全省有30多个县盛产全蝎,以临朐、沂源、青州、历城、蒙阴等县产量较大。宋代《开宝本草》中有“蝎出青州”,“形紧小者良” 之说。清初外省商人已到临朐大量收购蝎子,因而《聊斋志异》中有“蝎客”的故事。

捕捉蝎子的旺期为4月中下旬,此时蝎子体肥、肉厚、腹中无泥土和杂物,加工后蝎体干硬,装箱密封,虽经夏季亦不霉变、虫蛀。另外,此时蝎子刚刚出蜇,活动力弱,分布较集中,便于捕捉。

加工好的全蝎,头胸部及前腹部呈扁平椭圆形,后腹部尾状完整者长约4~5厘米,全体绿褐色,腹及肢为黄色,尾刺尖端褐色。胸部折断后可见黑色或棕黄色残物,后腹中空。山东全褐以身干、色黄、完整,腹中少杂质而受到中外顾客欢迎。

【蟾酥】 蟾酥是蟾蜍(俗称癞蛤蟆)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是强心、利尿、消肿解毒药,有镇痛之效。《本草纲目》记述,蟾酥有毒,主治小儿疳疾,牙疼,破伤,发背疔疮,一切恶肿。我国出名的中成药六神丸、蟾酥丸、梅花点舌丹,均有蟾酥成分。

蟾酥是山东的名贵中药材,主产莒南县。蟾蜍每到冬令即群聚于河塘内污泥中冬眠,因此采集一般在蟾蜍的初眠和起蛰期(即每年3月和10月)进行。小蟾蜍酥少,一般只挤取一面,大的浆足,则两面皆挤。待酥吹晒八成干时,团捏成饼状,至纯干为度。

山东生产的蟾酥扁圆似饼,直径约7厘米左右,上面隆起下面凹入,每市斤4~5个,外表茶黑色。酥质优良,纯度高,外表光洁,断面呈半透明角胶质,沾水即泛乳白色,含有效成分超过日本九版药局方(即药典)所规定的18%以上的标准,因而被誉为“东酥”,在日本深受欢迎。

【泰山麦饭石】 产于泰山南麓辞香岭一带。其矿床是构造变动和蚀变风化形成的碱金属花岗质岩,其医疗保健价值超过一般散见的麦饭石。

麦饭石是我国的古老药石,因形状、色泽酷似麦饭而得名。我国对麦饭石的应用,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宋《图经》记载,此石“大小不等,或如拳,或如鹅卵,或如盏,或如饼,大略状如握聚一团麦饭,有粒点如豆如米,其色黄白”。《本草纲目》谓此石性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现代科学证明,此石含锶、锡、碘、硅、钴、铜等微量元素,是一种天然无机营养源。此石的全部成份均对人体有益无害,并有促进人体有害物质排除、促进新陈代谢、治疗心血管、胃、肝及皮肤病的效用。实地调查证明,泰山麦饭石产地一带的居民普遍健康长寿,很少患皮肤病、癌症等。

麦饭石的研究利用,前景极广。可用以沏茶、泡酒、煮饭和制作饮料。现在泰安生产的“麦饭石黄酒”和“华麦可乐”,即是以麦饭石作原料制成的。用麦饭石处理过的水养鱼,成活率能提高45%。苹果、栗树施用麦饭石粉,能提前结果。萝卜、玉米施用麦饭石粉,能使果实格外丰满,增产效果明显。麦饭石将有可能成为最有价值的自然肥料之一。

科学文献说明,优质麦饭石的存在,是优质矿疗水出现的条件。因此,人们把泰山麦饭石和泰山矿泉水称为“泰山双宝”。

【阿胶】 名贵滋补药,“出东阿,故名阿胶”(《本草经集注》)。又称“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自秦汉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生产历史。阿胶最初是用牛皮熬制的,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人们发现,驴皮制胶,药效更好,自唐朝以后,改用驴皮制胶,名阿胶,牛皮制者为黄明胶。

优质阿胶棕黑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质坚易碎。明代医药家李时珍说:“真者不作皮臭,夏月不湿软”。阿胶的主要成分为蛋白水解物,含有肽、赖氨酸、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还含有微量元素钙、铁、锌、锰、铬、锡等,有养阴、止血、补虚、润燥之功能,对虚劳贫血、气短乏力、肺痨咯血、胎前崩漏等症,疗效显著,被称为“大补之品”。历史上曾被封建朝廷列为三宝“人参、鹿茸、东阿胶”。阿胶在南北朝就被定为贡品。明朝规定,兖州府每年进贡阿胶100斤(当时东阿属兖州府)。阿胶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许多用户在当地买不到阿胶,便直接汇款求购。在日本,贫血病人如果吃不上阿胶,会遗憾终生。

生产阿胶的主要原料是优质驴皮,配以南酒、豆油、冰糖等辅料,再用当地特有的含有多种矿物质的井水熬制而成。古代制胶,从将驴皮置水中漂泡,到熬制好胶汁,冷却后切块阴干,一般需九天时间,故有“九天贡胶”之称。建国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对阿胶生产从水质选择,到泡皮、洗皮、切皮、熬胶、切胶、凉胶、擦胶等一整套工序进行了改革。古代阿胶只能在每年10月至来年4 月间生产,年产量有限,现在全年生产。东阿阿胶厂年产阿胶25万公斤,平阴阿胶厂年产30万公斤左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