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飘到多高的楼层?该如何预防?

发表于 2020-02-23 肾病学科

187369人已读

大家好,我是一名内科医生,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不少人是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地步,在疫情期间,确实是稍微紧张一点好,因为你会紧张,那才会重视,但是太过紧张、害怕、胡思乱想就容易引起心理问题了,如焦虑、烦躁、恐惧等等。话说新冠病毒在空气中可以飘多高呢?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途径是怎么回事?

①相信题主所提出的新冠病毒能飘到多高楼层应该是考虑到“气溶胶传播”这一因素吧。近段时间关于新冠病毒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总能迅速成为热门,就像气溶胶传播一样,但是很多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看过之后还是云里雾里,注意了,气溶胶传播虽属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中的一种,但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②我们先把气溶胶的概念了解一下,它其实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和飞沫相比气溶胶更小。而飞沫是人打喷嚏或者咳嗽等活动排出的唾沫液滴,其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 而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其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

③下面谈到它浓度问题,大气里气溶胶本身就有很多,但都是看不见的,因为其粒子粒径小,相信灰霾大家是最了解不过了,给大家打个比方,在露天公开的场合有人打了一个喷嚏产生了气溶胶,这个量其实是非常小的,和整个大气比,浓度很低。但是,如果是在密闭的环境、公众场合、医院等,它的浓度可能就会偏高,为什么在重症隔离病房里面为病人器官插管很危险,就是因为在插管过程中短时间内产生的气溶胶浓度是很高的,所以我认为脱离了“环境”讲传染,就是耍流氓!

既然空气中有可能存在有新冠病毒气溶胶,那还可以打开窗户通风吗?

①我说的通俗一点,新冠病毒离开了人体,在空气中即使以气溶胶形式存在,但是它进入大气中浓度是非常非常低的,而且它一旦在空气中干燥了,病毒也会慢慢消除掉或者活性下降,我作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像在太平洋中你仍下一个石头,激起的浪花相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你在一个小水池中仍下一个石头,那就值得商榷了。那言归正传,可能你这片区域目前连新冠病毒感染的人都没有,何来的新冠病毒气溶胶呢?所以相对于家庭中密闭、狭小的空间来比,开窗通风是必须的,而且每天都要保证室内通风

②在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在会上也表示,初期实验显示,最有效、最切实的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依然是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和密切的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只有在非常极端情况下,如同时满足密闭空间、长时间、高浓度病毒暴露三个条件(如同收治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中的隔离病房),才可能存在,“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如果这一点也有人抬杠,那我告诉你天上是随时有可能掉陨石下来的,但是你见过没有呢?所以望大家理性思考。

③像之前的一个热点新闻说内蒙古达拉特旗一个新增病例无外出、无接触史,住在确诊病例楼上”,很多人就疯传是楼下那个确诊病人窗户开着,然后新冠病毒通过空气在楼上住户开窗通风后传染了,这其实是一个听起来很“正经的谣言”,很多人听了感觉蛮有道理,有一定的说服力,其实后续经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考虑是楼上的住户曾多次上下楼经过楼下确诊病例住户门口,楼下住户家门经常敞开、门口常有生活垃圾堆放,随后对确诊病人的活动轨迹也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考虑可能还是和近距离接触有关,通过楼上楼下开窗后气溶胶途径传播不具有说服力。

针对新冠病毒,该如何预防?

①即使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病毒进入人体都还是通过粘膜,即口、鼻、眼等方式,主要是口、鼻,所以这里有两点一定要掌握,那就是正确规范的佩戴口罩,接触过公共物品或者有可疑行为的不要去揉眼睛、扣鼻子,一定要及时正确、规范的洗手,与人交谈时最好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②针对于家庭中的预防,每天做到开窗通风至少2次,注意地面卫生,必要时可以用泡腾片兑水后拖地,擦拭各种公共用品,这也可以有效灭活新冠病毒,所以新冠病毒可以飘到多高楼层和你开窗通风会不会感染上病毒基本是没有关系的,而且在疫情严重的武汉地区也从未报道一例小区中因开窗通风而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我们要不信谣,不传谣,共同战疫

作者寄语:疫情来临,很多普通人由于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不了解这种病毒,也不懂怎么去保护自己。所以每天我都会抽出一点时间为大家进行健康科普,而且最近我都会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普内容为主,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如果有帮助,就帮我点个赞,谢谢大家支持!!


  • 肺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