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已至,作死当停——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发表于 2016-06-19 中医科

19148人已读

       夏至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节气,夏至以前,天地阳气生发,渐至隆盛。夏至以后,阴气渐长。所以称为“至”,阳气之极也。

        古人对夏至非常重视,不仅仅是因为阴阳的理论,还因为夏至是古黄河流域一个丰收的日子,渐渐成为一个隆重的节日,从最早的祭祀土地,转变为祭祀、庆祝、防暑、养生一体的节日。

        夏至到秋分这段时间,天气炎热,同时南方降雨较多,形成湿热的气候特征,根据气象预测,今年的雨水将更强,某些地区干旱也会很明显,对人体会产生诸多影响。如果调护不当,非常容易诱发一些身体不适,体质稍弱的人还会得各种疾病,所以夏至之后的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夏季的养生可以概括为:暑、养津、祛湿、健脾、适寒温。



        夏天天气炎热,人体的气血阳气随天地阳气鼓荡在外,容易身热汗出。多汗则伤津,热盛则中暍。容易出现口渴、咽干、身灼热等表现。故而夏季养生第一便是防暑固护津液

        夏季人体气血阳气外浮,内里阳气多有减弱。尤其是平素脾胃不足之人。夏季湿热,就是湿热邪气容易困阻脾胃的气机,导致脾胃运化不足,出现胃口不佳、食欲下降、喜刺激性食物等。

        还有一些人,夏天天热喜欢吹风贪凉,导致寒邪盘踞在中焦脾胃,出现腹泻、腹痛、痛经加重等表邪。可见在夏天,人的脾胃是备受考验的,所以需要固护脾胃来养生。

        夏季遇天气闷热的时候,影响人体体表气机的宣发,汗出不畅,会出现各种不适,诸如头晕、头重、乏力、懒言、短气、失眠、四肢不适等症状。这种体表气机不畅,湿热熏蒙的表现,容易被认为是体虚的表现,加之夏季体内阳气多偏不足,不精细辨证的医生动则运用温阳补益的药物,反而会导致症状迁延不愈。这时候的养生就需要祛湿宣表

        夏季除了天时导致的健康问题以外。还经常会有人为导致的问题。比如贪凉取冷,吹空调,吃冰西瓜,乐此不疲,大夏天能得上麻黄汤证。这种相对应的养生就是适寒温


夏季防暑——心静自然凉,有空调更好




        夏季常见的可以用太阳伞、空调、去阴凉地儿呆着等方法避暑降温。养生的第一步,其实就是注意生活的每一个日常的细节。

        夏季多热,适当运用太阳伞,减少外出暴晒的时间。即防暑,也防晒美白。汉子们也不要觉得带太阳伞很娘们。这叫智慧生活。

        用空调一般的建议是室内温度不要低于26摄氏度。夏季大家穿的少,太低的温度会成为寒邪侵袭人体,引发新的健康问题。也会导致人体腠理毛孔闭塞,人体应夏季在表鼓荡的阳气得不到宣发,容易导致发热、恶寒、无汗、身体倦怠的阴暑病。反而得不偿失。这时候就需要就医了。

        夏季防暑总结就是一句话:防暑不贪凉

夏季饮食——吃货一时爽,脾胃修罗场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从夏至秋分,忌食肥浓,然热月人好冷食,更与肥浓,兼食果菜无节,极遂逐冷眠卧,冷水洗浴,五味更相克贼,虽欲无病不可得也。”也就是说,古时候的人也喜欢作死,喜欢重口味,喜欢冷饮,狂吃水果,贪凉睡觉,冷水洗澡……有没有感觉膝盖中了一箭?

        这种饮食方式最伤脾胃。正如药王所言“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因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老人家是一再叮嘱的。

        夏天胃口不好是脾胃功能下降,如果这时候再去吃很多肥厚味重的食物,更加加重脾胃的负担,嘴里虽然爽,累坏的确实自己的肠胃。

        再比如各种冰镇的饮食。比如冰淇淋、冰西瓜、冰绿豆汤等。也都尽量少吃或者不吃。有的人天生脾胃强,胃火旺,可以适当吃一些。大多数人脾胃平常,最好少吃的,适量就行。什么叫适量,吃西瓜,一次两三片就够了。吃冷饮,两三天1次了不得了。吃太多除了伤身,还费钱,吃坏了肚子吃药又要钱……

        夏季会有很多医生会推荐各种各样的食物等等,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什么薏米、冬瓜、黄瓜、苦瓜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小小的饮品推荐——翠衣生姜饮

                                  西瓜翠衣 20g   生姜10g  冰糖 适量盐 少许

        西瓜翠衣就是西瓜皮刨去最外层的硬皮留下来的部分。西瓜翠衣可以用新鲜的,也可以晒干备用。西瓜翠衣和生姜一起煮20分钟,然后加适量的冰糖和一点点盐,以自己的口味为主。翠衣生姜饮可以清暑、养津、化湿、运脾,非常适合夏天当茶喝,大家不妨一试。

        夏季还会有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小儿的皮肤问题、成年人失眠、霍乱、痢疾等等疾病,这些问题还是及早就医为好,不太推荐自行在家调理而耽误了病情。

        毕竟,养生不能耽误治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