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能够呼吸?

发表于 2020-02-18 中医科

39210人已读

这是关于呼吸动力学的话题。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里的“气”,不是情绪之气,而是呼吸之气。 人们对呼吸司空见惯,可除了专业人士,绝大多数人对呼吸的原理,似乎并无关注。

是啊,我们为什么能够呼吸?即便睡着了,甚至昏迷时,仍有呼吸运动? 所谓“吐故纳新”,我们呼出故旧陈气,纳入新鲜清气,究竟靠的什么?

这要从我们的呼吸器官的解剖结构以及相关的生理机制来讨论。受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所限,人类迄今对于呼吸动力学的研究探索,还有很多课题有待破解。

我们大概知道,我们的气道,从气管到肺底,从比较粗大硬实,到柔细绵薄,有16级分支,为气血交互提供通路。整个呼吸器官的材料结构,其弹性张力和柔韧性,以及洁净度、生理活性,对呼吸的质量,至关重要。

当胸腔压力小于口鼻之外的大气压力,新鲜空气进入气道,逐级向肺底扩散,并与肺底附近陈旧的气体交互,在膜压差作用下,新鲜气体以分子运动形式经毛细血管网膜,渗入血液,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随着血流经肺静脉到达心脏的左心房-右心室-主动脉-流向全身上下内外的动脉系统,为全身送去富氧血液。 全身各处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在膜压差作用下,从毛细静脉网膜,渗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经上下腔静脉系统,流向心脏的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底毛细血管网-二氧化碳渗入气道,与气道内的气体交互,在压差作用下,呼出口鼻。

那么,整个呼吸过程中的压差是怎么形成的呢?当体内外压差=0,呼吸不就停止了吗? 如果不考虑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体内外一旦压差为0,流体不再努力进出(伯努利定理),呼吸的动力似乎也就归零了?

幸亏我们的心脏给力,无数微弱的膜压力之和,以及心脏节律搏动,改变着胸腔的压力:当体内外压力达到平衡状态时,心脏搏动引发的膜压之和,使得胸腔的压力,有节奏地增加-减小,保持着气道气体的有节奏的出入,也就是呼吸吐纳。

安静睡眠状态下,我们的心跳比较安静缓慢,呼吸相对平稳肤浅,新陈气体交换率比较低。清醒运动状态下,心跳有力加速,呼吸运动相应加深提速,恰好满足机体对新陈气体交换率的需求。

我们的呼吸运动,除了来自心搏的基础压力作用,还需要胸壁、膈肌、腹腔等组织器官的协调辅助。胸壁在呼吸机群的作用下扩张-胸膜腔负压增加-肺张力增加-气道负压增加-有利于吸气过程。呼吸肌群放松舒展,加上腹肌的收缩,可以抬高膈肌,挤压双肺,增加气道压力,有利于呼气过程。

深长而舒展的呼吸,提高新旧气体的交换率;浅促的呼吸,往往缺乏充分的新陈气体交换作用。 气血在肺底的交换,以及在全身其他组织器官里的交换,属于传统中医学里面的“气化”过程。

看似简单的呼吸运动,与心血管系统密切相关,而心血管系统,更关系到全身的里里外外,甚至每个毛孔,都受到呼吸作用的影响。如果你安静体验一下深长的呼吸,伴随着吸气的过程,你的每个毛孔都跟着“张开”。这在传统中医学里,就是“肺主皮毛”概念的一个象征。 无论是心搏作用,还是呼吸运动,腹腔的压力,也随着有节奏地增加-减小,这对消化系统,甚至泌尿生殖系统,都有相应的干预作用。 传统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基于长期大量的实践观察和思考。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不仅与大自然相应,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也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为用。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人类必将破解更多的呼吸谜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