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科是做什么的?

发表于 2019-02-11 肿瘤科

8086人已读

大家现在在大医院里,经常会看到诊室列表里有“介入科”的字样。“介入”听起来怪怪的,像是“进入”的意思。这是什么科室?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医学史上,主流的医学专业分类都是按照人体的功能系统而分的,比如呼吸科、心血管科、神经科、消化科等等。后来跟随治疗方面的技术进步,外科技术逐渐成熟,外科成为了一个和内科平行的大学科,进而比如心血管科,便分为了心内科和心外科,神经科也变成了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等等。


大约30年前始,出于对患者身体的保护,追求小创伤的“微创”技术突飞猛进。外科原来“开膛破肚”的开放性重创手术,现今逐渐转为以腹腔镜、胸腔镜等腔镜为基础的微创外科手术。这种技术,只需要在患者身体上“钻”几个直径几厘米的洞,伸进几根“管子”,就可以获得和开放性手术几乎一样的治疗效果。当然,因外还是外科大夫在操作,所以仍然归在外科范畴内。然而,微创外科还是有一定创伤的,要在肚子上“钻洞”。而且因为内部刺激较大,和开放性手术一样,做过一次后,患者身体里的免疫系统会让肚子里的脏器相互粘连,阻挡外来物的入侵,术后肚子里简直“乱成一锅粥”了,如果病症复发,想再“钻洞”进去可就太难了。而且通过“管子”看肚子里面,视野受限;尤其对实心的脏器,比如肝脏、肺脏、脾脏、肾脏等,我们还是看不到脏器里面的样子。那么有没有创伤更小,还能看到实心脏器里面病灶的方法呢?


近些年,随着影像技术、材料学的进步,顺应疾病治疗上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比外科腔镜更加创伤小的“介入科”应运而生了。传统外科腔镜是在伸进体内的“管子”头端装个摄像头,让医生可以看到身体里面的情况。介入科则依靠先进的影像技术,比如B超、CT或MRI,看着这些技术生成的影像,沿着身体本来就有的管道(比如血管、胆道、气管、食管等),使用很细小的技术装备进入体内,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对身体原有结构的破坏,然后完成诊断和治疗操作。新一代的介入技术,还可以从皮肤用细长针或管精确穿刺到指定部位进行操作。不但创伤小、可以反复治疗,还可以看到实心脏器里面。因此在治疗这些脏器里面的问题的时候,比如肝癌肺癌等,介入科有着先天的优势。而且很多外科无法治疗的患者,介入科都可以尝试,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了喜人的疗效。因为这项操作不需要外科医生完成,影像科和内科医生接受专业培训后也可以完成,因此,介入专业并没有归入外科系统。


介入技术应用最广的是肿瘤、神经、心脏和外周血管疾病4个方面。所以在很多医院,主要是这些患者会看介入科门诊。


大家可以看出,介入科和外科一样,都是基于医学装备和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学科。然而介入科非常年轻,且介入技术进步飞快,不断有新技术新装备出现,连很多医生都搞不清楚介入科在做什么。不过介入技术疗效确定,创伤小,优势明显,各个国家的很多疾病治疗指南都已经加入了介入技术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