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脑软化”

发表于 2019-08-08 神经外科

29277人已读

临床上经常遇到许多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和术后复查的病人,拿着CT报告来咨询医生:这个“脑软化灶”是怎么回事啊?要不要紧?会不会引起后遗症?怎么治疗才会消失?
实际上,脑软化(encephalomalacia,cerebral softening)通常继发于局部严重的脑组织损伤,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在成人和儿童中均可能发生,甚至可能发生在子宫内的胎儿身上。关于脑软化的方方面面,且听我慢慢道来(如果你觉得文章里专业术语太多,就直接拉到本文最后一段看结论)。
当脑组织因为各种原因坏死软化,脑脊液充填,就形成囊性软化灶。常见原因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脑炎和脑外伤。软化大多发生在大脑的某个或几个特定部位,但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大脑的退化也可能导致脑组织的广泛软化。
在脑内血肿患者中,软化灶通常和出血部位一致,边界清晰,形态呈条带状。而周围的脑室、脑沟、脑回增宽明显。这是因为脑内出血后,周围的脑组织受压坏死、变形、推移。血肿吸收或手术清除后,受压的脑组织由于自身的张力,会向血肿腔原来的位置移动,但由于部分脑组织已经坏死、萎缩,使得残腔不会完全消失,而由脑脊液充填,形成软化灶。同时,由于脑组织的牵拉,周围的周围的脑室、脑沟、脑回会出现相应的扩张。
而脑梗引起的软化灶,则通常呈类圆形或者片状,边界可以清楚,也可能没有明显边界。这是因为脑梗的病理性质是供血动脉的狭窄、闭塞,坏死脑组织周边张力很低,不会占领坏死区域,仅有少量神经胶质细胞及脑脊液充填,所以不会牵拉周围的脑室、脑沟、脑回。
按脑软化影响的部位,可以分为白质软化(leukoencephalomalacia)和灰质软化(polioencephalomalacia),而随着脑组织破坏的不同程度,软化灶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分别称为红色软化、黄色软化、白色软化。其中白色软化表明脑组织已坏死,神经元细胞消失,没有恢复可能。
有一个概念经常混淆,也经常会听到有医生将软化灶类比成脑组织的疤痕。其实这并不确切,软化灶内并没有增生的组织,更像是伤口形成后的一个凹陷。脑组织损伤后有时也会形成类似疤痕的组织,这就是报告上也经常出现的另外一个词:胶质增生(gliosis)。
接下来就是重点啦!脑软化会引起什么症状呢?其实根据前文已经明确,脑软化是一个继发性的改变,造成脑软化的都是比较严重的颅脑疾病,往往在脑软化尚未形成时,就已经有很明显的临床症状,而脑软化灶形成后,脑组织并不会修复而是留下永久的损伤,这些症状就得不到改善。甚至由于软化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造成周围脑组织的移位、萎缩,引起症状的加重。具体症状和受损伤的部位有关,包括嗜睡、失明、头痛、共济失调、偏瘫、失语、癫痫甚至昏迷等等。当然,如果损伤不严重,部位又不在功能区,可以不引起症状,而只有在检查的时候发现。
脑软化之后,软化区域已经没有神经元细胞,这部分组织丧失了功能,目前的医疗手段也无法恢复。既然脑软化是一个损伤后期的改变,并且相对稳定,其实针对软化灶本身并没有也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可能要等到神经干细胞培养、分化及移植技术成熟,才会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有学者认为适当补充维生素E,对防止软化灶扩大、避免严重脑萎缩有益。同时针对引起软化灶的原发病,往往需要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