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钙化那些事儿

发表于 2021-10-05 肿瘤外科

19585人已读

捕获1.PNG随着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接受乳腺钼靶检查。乳腺钙化是乳腺钼靶经常发现的一种改变,它既可以是良性疾病变的表现也可以是恶性疾病的表现。发现乳腺钙化的女性难免引起担忧和紧张。如何区分良性和恶性钙化则是问题的关键。以下文章将为大家揭开乳腺钙化的面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多数乳腺钙化形成于终末导管(导管内)腺泡(小叶)内,这两者构成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 duct lobular unit, TDLU),为乳腺的最小功能单位。导管和小叶由乳腺上皮排列而成。因此,大多数乳腺疾病,包括纤维囊变和恶性肿瘤,都是起源于TDLU小叶钙化位于乳腺腺泡内,均匀、一致、轮廓分明,常呈点状或圆形。当腺泡变得非常大时,如囊性增生,草酸钙可能在膨胀的腺泡所含的浓缩液体中沉淀出来,通常称为钙乳。当纤维化增多时,如硬化性腺病,钙化通常较小且不均匀,因此很难与导管内钙化鉴别。小叶钙化通常呈弥漫性散在分布,通常为良性导管内钙化是指TDLU远端钙化的细胞碎片或分泌物,通常大小、密度和形状不同。导管内钙化可形成完整的管型,表现为线状或分枝状钙化,或呈碎片状和不规则状,两种表现均怀疑为恶性肿瘤。

大多数乳腺钙化是磷酸钙的沉积,通常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在常规HE染色可染成深蓝色至紫色。磷酸钙可在一系列实体病变中发现,包括纤维囊性改变(囊肿、通常的导管增生、腺病和硬化腺病)、纤维腺瘤、原位癌和浸润性癌草酸钙晶体要少见得多;HE染色无色;主要见于良性纤维囊性上皮,常伴有大汗腺上皮化生。这种钙化在恶性上皮中并不常见捕获3.PNG

钙化的形态和大小是决定钙化是良性、介于良恶性间需要影像学随访或活检,还是可疑恶性需要活检的最重要因素。大钙化是指乳腺组织中较大的(典型为> 2 mm)钙沉积,通常与良性病变过程有关,如与脂肪坏死、退化的纤维腺瘤、放疗或浆细胞性乳腺炎有关。微小钙化是<0.5 mm的钙化颗粒,可能与恶变过程相关,如导管原位癌或浸润性癌。分析乳腺钙化的形态有助于确定钙化是良性、可能良性还是恶性的可能性。

乳腺钙化的分布也有助于鉴别良性、不确定性和恶性病变弥漫性或散在性钙化(多见于双侧)随机分布于整个乳房,是典型的良性病变,如皮肤钙化和与纤维囊变相关的钙化。区域钙化散在较大体积的乳腺组织中(> 2 cm3);常累及大部分乳腺或一个以上象限,但不符合预期的按导管分布;有良性病因,如硬化性腺病或纤维囊变。集群(或成簇)钙化,定义为在1cm3组织范围内至少有5个钙化,通常是介于良恶性肿瘤的中间病变线状钙化,提示在导管内沉积,则应怀疑为恶性肿瘤节段性钙化沉积在乳段或叶的一个或多个导管和分支,是多灶性乳腺癌的典型病变表现。捕获2.PNG

钙化的形态分类:

良性

皮肤钙化:粗大、典型者呈中心透亮改变。

血管钙化:管状或轨道状。

粗糙或爆米花样钙化:直径大于2.0 mm,多为退变的纤维腺瘤。

粗棒状钙化:连续呈棒杆状,偶可呈分支状,沿导管分布,聚向乳头。

圆形(直径大于等于0.5 mm)和点状钙化(直径小于0.5 mm)。
环形钙化:常见于脂肪坏死或囊肿;可见于油脂性囊肿或单纯性囊肿。

钙乳样钙化:为囊肿内钙化,为绒毛状或不定形状,边界明确。

缝线钙化:由于钙质沉积在缝线材料上所致。

营养不良性钙化:常出现于放疗后、外伤后及自体脂肪移植整形术后的乳腺。

可疑恶性

不定形钙化: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约为20%BI-RADS分类应为4B

粗糙不均质钙化:钙化多介于0.5~1.0 mm之间,恶性的PPV约为15% BI-RADS分类应为4B

恶性

细小多形性钙化:比不定形钙化更可疑恶性的PPV约为29% BI-RADS分类应为4B

细线样或细线样分支状钙化:恶性的PPV约为70% BI-RADS分类应为4C

钙化的分布分类:

①散在分布:多为良性钙化。

②区域状分布:这种钙化分布的性质需结合钙化类型综合考虑。

③集群分布:良性、可疑钙化均有可能。

④线样分布:多为可疑钙化。

⑤段样分布:考虑其为可疑钙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