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味中草药:半夏,您知道它为什么叫半夏吗?

发表于 2021-10-28 中医科

185196人已读

半夏,天南星科半夏块茎。春天生长,叶三片,5月开花,别出一茎,佛焰花序,随即叶下长出珠芽,6月珠芽成熟脱落,半夏茎叶也会枯黄倒伏,称为倒苗,第一个生长周期结束;随后半夏珠芽与块茎都会再次发芽生长,开始第二生长周期。因倒苗正值夏至,夏天过半而得名半夏。功能化痰止呕、消痞散结。

1 (1).png

半夏,天南星科植物半夏(crow-dipper; Pinellia ternata)的干燥块茎。注意,这个地方是块茎,虽然埋在地下,但不是根,好比土豆一样。

1 (2).png

半夏又叫三叶半夏,看图您就自然明白了。其实这不是三片叶子,而是一个叶子,只是这个叶子分裂成了三小片而已。

1 (3).png

如果看到半夏的幼苗,您就知道是一片叶子了,第一年生的半夏叶子就像图中所示,只能看到一片心形的叶子,等到23年后,您才能看到三片叶子的半夏。

1 (4).png

这幅图就算是半夏和它的孩子们吧,您能清楚的看到两代半夏。

1 (5).png

半夏的花别出一茎,在花茎顶端开花,这种花是不是很特别,这是天南星科植物所特有的。里边的花序呈肉穗状,外边裹着一个绿色长袍,如同插着蜡烛的烛台,这样的花序叫做佛焰花序,而外边的长袍叫做佛焰苞。

1 (6).png

扩展一下,马蹄莲您不陌生吧,也是佛焰花序,这个花烛,您更不陌生吧,很多人都以为是假花,其实也是一种佛焰花序。

1 (7).png

半夏的花序肉穗也很特别,花序肉穗向外延伸,像一条尾巴似得,伸出佛焰苞外,指向天空。

1 (8).png

半夏的果子就长在肉穗上,果实很小,很多聚集在一起,和玉米是一个道理。

1 (9).png

半夏的入药部位就是它的块茎,虽然埋在地下,但不是根,根从半夏的块茎上发出来。


半夏名字的由来

半夏最早记录在《礼记》中,该书《月令》篇提到仲夏之月时,如是说道:“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日长至”说的就是夏至时节,这个时候鹿角会自动脱落(回复56、57查看),蝉也会开始鸣叫,同时还有一个现象“半夏生”。

 

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日长至,……

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

 

《礼记》半夏生的记载成为后人解释半夏得名的依据了,李时珍也说:“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这个解释含含糊糊,对于没有见过半夏的,就信以为真了。很多解释历法民俗的,就望文生义,将半夏解释为,每年夏至才开始生长,因此称为半夏。

1 (10).png

小永也是将信将疑,后来在微信群里看到了“半瓶子先生”写的《半瓶子先生说药——五月半夏生》一文,同时请教了群友山西晋城的朱海涛,自己又查了一些有关半夏种植及田间管理的文章才恍然大悟(在此谢谢二位老师)。在解释半夏名字之前,还得先说一下半夏的一个特殊结构:珠芽。

1 (11).png

珠芽,是长在植物的叶腋或开花的部位的一种微小鳞茎,图中所示的这个小球球,就是半夏的珠芽。半夏虽然长果实种子,但主要还是靠块茎和珠芽来繁殖的。

1 (12).png

半夏在春天就生长了,每年5月份开花,5月下旬珠芽开始长成,6月份(农历五月份)珠芽就会成熟脱落,而此时半夏的叶子就会枯黄,佛焰苞也枯萎,花茎倒伏,药农管这种现象叫做“倒苗”,预示着半夏的第一个生长周期结束。(图中黄色的就是枯黄的半夏)

1 (13).png

很多野生半夏常在这个季节采收,因为倒苗后的野生半夏就不好辨认了。种植的半夏,没有在这个时候挖的。因为倒苗之后的还会迎来第二个生长周期,从珠芽长出的子半夏会露出新芽,而母半夏也会重新长出新根,历经酷暑后,半夏还会再次迎来生长旺盛期。

1 (14).png

等到9、10月份(农历8月中秋),秋收时间,才是真正的半夏采收时节,图中种植的玉米已经枯黄,种玉米的目的是为了延迟半夏倒苗,增加半夏产量。第二个生长期之后的半夏,比第一个生长周期结束时的半夏要大得多,而且饱满营养富足。因此古代本草也常说:“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乃实大”。

1 (15).png

现在您明白半夏名字的含义了吧?五月半夏生,说的不是半夏才开始生长,而是开始进入半夏生涯中的第二个生长周期。两个生长周期交替季节正好在夏至前后,夏天刚好过半,所以叫做半夏。


半夏的种类

半夏是有毒的草药,生半夏对黏膜有强烈的刺激。少量服用,会出现明显的口舌麻木;过量服用生半夏会导致食道灼痛、呕吐、全身麻木、甚至呼吸困难,危及生命。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半夏有毒,因此应用之前,都经过炮制。最早的半夏炮制方法其实就是用水反复浸泡,入药时久煎,或者用生姜佐制半夏的毒性。

1 (16).png

唐宋以后,半夏的炮制方法越来越多,关于半夏炮制方法的演变,可以写出上万字,小永不再展开了,直接写到今天。现在药典里规定了四种半夏:半夏(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1 (17).png

法半夏:生半夏用水浸透;另用甘草煎汤,加入石灰水搅匀后,再倒入浸透的生半夏浸泡,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每l00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l0kg。

1 (18).png

姜半夏:生半夏用水浸透;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断面淡黄棕色,嚼之微有麻舌感为度。每l00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1 (19).png

清半夏:生半夏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为度。每l00kg净半夏,用白矾20kg。(没找到好的图片,以后更新)

1 (20).png

除了四种半夏外,尚有半夏曲、仙露半夏、竹沥半夏等很多品种,北方很少看到,估计南方会多一些。很多中医开方子就写一个“半夏”,直接暴露出了自己根本不懂中药。生半夏基本上买不到,药局也会不轻易给您调剂生半夏,您开的半夏到底是哪种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还是另有别意?(上图依次为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

1 (21).png

四种半夏不分倒也罢了,很多医生是真伪不分。伪半夏就是假的半夏,市场上充斥最多的就是水半夏。水半夏是犁头尖的块茎,多长在南方田边湿地而得名水半夏,相对正品半夏常被称为旱半夏。水半夏要比真半夏价格低廉很多,药商常常用来冒充半夏,或掺入真半夏中,以牟取利益。

1 (22).png

混乱年代之后的1977年国家药典还曾将水半夏列入半夏正品,使得水半夏应用更加猖獗,甚至名正言顺,很多药房明知进的是水半夏,但就是拿来当半夏卖,小永以前打工的药房卖的就是水半夏,北方很多药房所售半夏多是水半夏。

1 (23).png

那位临床医生冥思苦想半天,处方写了“半夏”二字,殊不知到了药房就变成了水半夏,回头还在那儿大吹特吹自己怎么怎么用半夏,其实患者吃的根本不是半夏……,想想都觉得可笑,笑过之后,就是悲哀,悲哀中药的现状,悲哀中医的现状!


半夏的药用价值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半夏麻辣,药性辛温,是治疗痰饮必不可少的一味药。古人常用放置陈久的半夏入药,以减少它的燥性。因入药陈久,与同样入药陈久的陈皮),一同组成了二陈汤,成为中医治痰的基本方剂。

1 (24).png

呕吐是由于胃气上逆导致的,治疗需要把上逆的胃气降下来,所以称为降逆止呕。治疗呕吐的两个草药分别是生姜、半夏,二药配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小半夏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也成了治疗胃病的基本方剂。

1 (25).png

半夏除了和生姜配伍外,也常常和干姜做搭档,再伙同黄芩、黄连,由于半夏、干姜药性辛温,具有发散作用,黄芩、黄连药性苦寒,具有沉降作用,它们四个在一起,常常被中医称作“辛开苦降”,治疗胃部胀满不适,由于胃在心下,老百姓常说成心口窝,因此由这几味药组成的方子就被叫做“半夏泻心汤”,仍出自汉代张仲景。张仲景用到半夏的方子太多了,文后还会说到一首。

1 (26).png

看过上边四种半夏炮制方法您应该会选择半夏了吧?生半夏小永也很想用,但确实可望而不可及的;清半夏是用白矾水浸泡的,相对药性强些,没有生半夏,清半夏应该是首选替代;姜半夏由于用到了生姜炮制,治疗呃逆呕吐还是可以考虑的;法半夏用甘草、石灰炮制,毒性最小,药效也相对最弱了。


半夏的应用方法

半夏超量引发的官司

成都的赵因律师分享了一篇文章《477万的天价医疗损害赔偿,刺痛了谁?——从天价赔偿案看医疗损害责任的承担》,引发了无尽思考。引用赵老师的原文,介绍案情:

 

2011年10月25日,患者张某因胸闷气短浑身乏力,前往被告永安堂医药公司王府井中医诊所进行治疗,经诊断为肝血虚、胸痹、心肾不交,并开具了一个7日处方,处方含半夏40g。服药七日后,再次前往被告处就医,经诊断为气虚气滞、胸闷气短、动则加重,并另开具一个3日处方,嘱如效不显及时去医院就医

原告自诉服用后症状加重后停药。20天后,即2011年11月15日,原告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行全血细胞分析、肾功能、心脏3项检查,检验结果显示肌酐严重超标、血红蛋白严重低下。后就诊于多家医院,最终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原告将被告告上法庭,原告认为被告违反诊疗常规,在明知处方中药物具有肾毒性的情况下,不仅未进行充分告知说明,而且在未进行肾功能检测的前提下,超剂量用药导致肾损伤,造成尿毒症的不良后果。索赔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后续治疗费、精神损害费共计约650万元。

 

 

半夏超量引发的思考

中药过量的何止半夏,几乎所有中草药药典推荐的剂量都是3-9克,北方开药常规剂量都是15-30克,都按药典剂量开药就没法看病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显然是一次有预谋的敲诈,而且出谋划策的人还熟悉被告医生的处方规律,要不然怎么能一下抓住半夏过量的问题呢。此案非常容易被模仿,提醒各位同行小心谨慎。

现在的中医再也不是凭着三根指头号脉就能存活的年代了,因为科技发展至今,必须借助现代检查手段,一则明确诊断和病情,一则便于交流与沟通,同时也能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如果该案医生在患者就诊之初开具了肾功检查,就不会是这个结局了。

由于缺少诊疗设备,中医个体开业者常常会处于这种被动局面。呼吁各位,接诊任何患者之前,一定要明确诊断,这个诊断是西医诊断,诊断不明确,不要轻易开具处方。有人过分强调纯中医,其实是固步自封,可能有一天您也变成了被告。

另外提醒各位同行,无论接诊什么样的患者,一定要把病历记录完整,病史一定要采集完整,并且有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如果缺少相关检查,可以介绍的大医院检查,等检查完善之后再开具处方,否则有一天您也变成了被告。

 

顺便再发点儿牢骚,别对号入座呦

很多患者抱怨,为什么到中医院看病也会开一大堆检查,这下您明白了吧?还有很多人抱怨看病贵,吃一顿饭花好几百,买个衣服花上千,他不嫌贵,用来看病,就一百个不情愿花钱。而且媒体动不动还跟着煽风点火。请问,健康生命与美食花衣哪个重要?

同时,我们国家的健康教育也非常落后,很多患者对常见病、慢性病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也有人不知道人世间除了“生老”还有“病死”二字,生病之后把责任都推向了医院和医生。医生有多大能耐把你一辈子多吃的盐、多喝的酒、多啃的肉、多生的气清除出去?医生有多大能耐把你一辈子少睡的觉、少散的步、少走的路弥补回来?

吃喝享乐,人生辉煌,这些您都得着了;怎么生病之后,就该医生替你吃苦受罪啊?地球围着您转啊?太阳就只有对您灿烂啊?您以为您是皇上啊?不过皇上还真没有几个长命的,为什么?不是太医水平不高,而是太医水平太高,他们都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谁敢冒着风险给皇上开有毒的药啊?太医的处方都是特别平和、特别安全的“太平方”,这样的方子吃了,治不好也治不坏。

现在很多医院,竟然都打出了“服务第一、患者至上”的口号,一些人还真以皇上自居,将“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用在医院,来医院就是花钱消费,认为钱花了,病就应该能看好,而且应得到上帝般的服务待遇。医生不再治病救人,而是点头哈腰;护士也变成了服务员,医院干脆更名为按摩院得了。

吆,皇上您来了!微臣给您请安,微臣给您捶捶背,微臣给您揉揉腰……

您觉得下贱啊?谁叫你当初学医了,干点儿啥不好?真学医也勉强了,还学中医,活该!!!

皇上出身的您还想看病,吃你的太平方吧。

借用赵老师的原话结束:“医药界人士人人自危,导致医生看见患者不敢医、不想医、不愿医,这不仅极大地打击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损害了广大患者获得积极救治的医疗环境。”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名医别录》: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治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日华子本草》:味咸,辛。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药性赋》:味苦、辛,生寒熟温,有毒。降也,阳也。其用有四: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仍头头疼,非此莫能治。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张会永,小永还会每天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您推送当日每天一味中草药消息。

 

也欢迎您关注我的新浪微博,和我进行互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