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动大咖」不知道这些,你就总也“练不好”

发表于 2015-06-18 其他

43719人已读

【摘要】只有适宜的、恰到好处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锻炼的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运动伤害的侵扰。

【LIFE健康】运动能够增强体质,尤其是长期的有氧运动,能明显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这些是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了的。但是有许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朋友发现,自己参加锻炼也有一段时日了,锻炼的效果却不甚明显。

这是什么原因呢?

尽管原因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运动量、运动强度控制不好。

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身体素质,体力不同,性别不同,先天禀赋不同,能够承受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是不同的。运动量、运动强度不够,那么锻炼的效果就不够理想;运动量、运动强度太大了,超出了机体允许承受的范畴,那么容易造成运动伤害,反而是不利的。只有适宜的、恰到好处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锻炼的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运动伤害的侵扰。由此可见运动量、运动强度的控制是多么的重要。

运动多久才算适宜?

我们先用运动时间来表述运动量。从运动生理的角度看,5分钟是全身耐力运动所需的最短时间,60分钟对于坚持正常工作的人,则是最大限度的时间。据研究,每次进行20~60分钟的耐力性运动是比较适宜的。

健康成年人宜进行中等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体力弱而时间充裕的人,则可进行小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体力好但时间不充裕的人,可进行大强度、短时间的运动。有研究表明,每天运动持续30分钟,几个星期后就可以看到有氧能力明显增强。

间隔多久效果最好?

运动量的另一个要点是运动频率,即每周运动的次数。

研究结果表明,每周一次的运动,运动效果不蓄积,肌肉痛和疲劳感每次都会发生,运动后1~3天身体不适,且容易发生损伤事故;每周运动2次,疼痛和疲劳感减轻,效果一点一点蓄积,但不明显;每周运动3次,即基本上是隔天运动,不仅效果可以充分蓄积,也不产生疲劳感,如果增加品频率为每周4次或5次,则效果也相应提高。

那么是否每日运动最好,也不一定。只有小运动量或次日不残留疲劳的运动,每日运动才是可取的,关键是运动习惯和运动生活化,即各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情况的锻炼次数,但每周不能少于2次。

如何判断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过大会使无氧代谢成分增加,而对增进心肺功能效果不一定明显;强度过小对机体影响又太轻微。那么多大的强度合适呢?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个掌握和控制强度的卡氏公式。

芬兰学者卡沃宁(Karvonen)提出了一个发展有氧能力锻炼强度阈的计算公式,就可以得到锻炼中的适宜心率。卡氏公式为:

有氧锻炼强度阈(心率)=安静心率+[(220-年龄)-安静心率]×60%

举一个例子:一个安静心率为70次/分种的50岁中年人,他的最佳锻炼心率=70+[(220-50)-70]×60%=130次/分钟。

现在也有国内学者对卡氏公式提出质疑,认为卡氏公式计算的值不负荷中国人的体质现状。现在一般普通人锻炼的强度选择,用简易公式来控制。

有氧锻炼强度阈(心率)=170-年龄。

譬如刚才那个例子,50岁的人,他的适宜心率=170-50=120次/分钟。

那么我们究竟是用卡氏公式来控制强度呢,还是用简易公式呢?我认为,对于体质一般、甚至较差的人而言,我建议他用简易公式来控制;对于有一定锻炼基础,身体素质比较好,体力较好的人而言,我建议他用卡氏公式来控制强度。

对于刚开始参与锻炼,体力较差的人而言,一开始就用这些方法控制心率,未必很客观。通常还会用到自我感知法。它根据锻炼者在锻炼时身心对疲劳程度的自我感受。具体方法有:

1.心率恢复评价法:用锻炼结束后5分钟的心率来评定。每次锻炼结束后5分钟就立刻测试心率,并与本人的安静心率做比较。高出安静心率6~9次/分钟以上,则说明负荷过大;高出在2~5次/分钟之间的,则说明运动负荷适宜;若基本恢复安静心率,则说明运动负荷偏小。

2.晨脉评定法:所谓晨脉就是早晨醒来,静躺1~3分钟,一般是2分钟,测得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即为晨脉。每日锻炼后,次日的晨脉与安静心率相比较,高出6~9次/分钟以上,说明运动负荷过大;高出2~5次/分钟,则说明运动负荷适宜;若基本恢复安静心率,则说明运动负荷偏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