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者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哪些事项?

发表于 2022-08-04 心理咨询科

7285人已读

其实抑郁症者他一般是有自制力的,他也有很强的求治欲望,但是他可能有时候会容易失去信心。因为抑郁症是一个慢病,又经常复发,所以使得病人在这过程当中就会有点气馁。这时候我们要提高他的信心。

首先要对疾病有所认识,这个疾病是怎么回事儿?它的临床表现有什么?它的治愈率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容易复发,所以我们要坚持服药,让病人能够知道和了解这些。还有就是复发的先兆,当出现了哪些症状的时候可能是先兆了,尽早地去干预。

还有让病人去寻找、去观察,哪些可能是促发抑郁的因素。比如跟人家争吵的时候,哪些话刺激他了,或者睡眠不好了,或者季节变化了,或者生物节律改变了,或者出差、工作压力大等等,有些因素可能就使病人特别容易复发,让病人去寻找一下,记录一下,把情绪、睡眠、进食、服药,做一个日志,这样的话去观察,看自己哪些地方出现问题没有。


怎样减少那些刺激的因素,对于病人来讲还是非常重要的。 再有就是人际交往,因为病人没有信心,比较自卑,甚至有的时候觉得别人说话自己有点不能够理解,觉得是不是自己变得很笨,或者是学习上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反应能力变慢了,思考问题也变慢了,就会变得特别没有自信。

一是要跟病人说治疗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治疗会逐步好转。另外,在做事情的时候,给自己的期望值要适当,不要过高,要有一个活动计划的安排,有一个目标,但是当疾病非常严重的时候,重度抑郁的时候,他很难去实施,所以我们的目标要放得近一点,要逐步地分级地去实现,当实现一个目标的时候他会有信心。同时要多给自己一些奖励,当我们哪一点做得好的时候,都给自己一个奖赏,我不错,我很棒。

还有我们要学会一些放松的技巧,包括一些音乐、绘画、日志等等,都可以使我们舒缓起来,多去广交朋友,多一些社会交流,有一些同伴的支持,对于病人的恢复都是比较好的。

所以对于抑郁症病人来讲,他只要坚持不懈地去接受治疗,然后进行心理调试。特别是认知方面,我们一直说改变认知是抑郁症病人心理治疗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因为一件事情的产生,出现了情绪也好,行为也好,和躯体化的不适也好,往往是跟他的认知有关系。


比如家人说,你不要做很多事情,你就把这一件事做好就行了,有的病人可能就会想家里人不相信我,对我没信心,就觉着情绪特别不好,也变得不想动了,觉得自己不行了。当换一个角度想,从家里人是对自己关心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会豁然开朗,就不是在那死胡同当中了。

我们一次、两次、多次的练习,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自动思维。我们以前是一个负性的自动思维,一遇到事情的时候就想着我不行,我能力不行,我自卑,我不如人,我这个事情没有做好,都是我的错等等。当我们不断地去调整的时候,发现我还可以换个角度想,比如侦探性的思维,把一件事情多一些想法去考虑,然后他就会觉着我这样想我情绪就好,我就开心,那我不断地去训练这样的想法,我们叫认知行为矫正治疗,这个对抑郁症病人是非常有效的。

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病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觉着比较困难,那我们可以对一件事情去思考都有哪些解决方法,给它罗列出来,罗列出来之后,每一个方法去找它的利和弊,找到利和弊之后,看哪些是我们最需要的、最关注的、最有意义的。

我们确定了一个方法之后,再去考虑这个方法应该怎么样去分步地实施,然后我们这样去做,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件事情,在一件事情的解决过程当中提升病人的自信心。所以让病人有自信,对抑郁症病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自我管理上来讲,就包括药物的管理、症状的自我管理、情绪方面的管理、自信心的提升,对抑郁症病人都是有帮助的。 



作者:心理咨询师陈晓华
心理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更多文章,请点击:
什么是抑郁症?
哪些因素可能会引发抑郁症呢?
抑郁症、焦虑症的来访者,为什么我支持你躺平?
如有以下先兆症状,就要警惕可能是抑郁症了
患了抑郁症,如何评估是轻度还是中度、重度抑郁症?
轻度抑郁症者自我调节的方式有哪些?
警惕:有抱负、上进心强,工作特努力的人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恶劣心境、精神分裂症的区别在哪?
如何区别抑郁症与焦虑症?
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心理咨询是如何起作用的?
抑郁症如果复发了之后,是不是会比之前更严重?
抑郁症患者家属需知,有哪些征兆表明抑郁症患者会自杀?
抑郁症家属要懂知识,多理解,多陪伴,常换位思考 因情绪导致的疾病,中医叫郁病,也就是抑郁症
20岁女孩被父母说“你有病吧”,家长该如何理解患抑郁症的孩子
容易得抑郁症的人有哪些?
抑郁症没得时候要预防,有苗头要防止加重,已经得了防变得更重
得了抑郁症能治好吗?
如何预防抑郁症?
孩子生病了,是抑郁症或躁狂症,还是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症的症状及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
抑郁症没有去治疗,会有什么危害?
抑郁症患者晚上睡不着,还容易早醒,该怎么办?

  • 抑郁症
  • 微笑抑郁症
  • 老年期抑郁症
  • 产后抑郁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免责声明